

第1页 / 共11页

第2页 / 共11页
该文档为免费文档,您可直接下载完整版进行阅读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转载请注明来源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本站内容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公开收集,本站只做展示,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。
THE END
关注微信公众号:医考侠(yikaoxia)医学考试题库在线刷题、更多医学资料下载《传染病学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(一)名词解释微信扫码题库刷题1.传染病:是病原微生物和奇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,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。2.感染性疾病: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,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。3.感染:又称传染,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。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、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。4.隐性感染:又称亚临床感染,是指病原侵人人体后,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,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,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、体征,甚至生化改变,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。5.显性感染:又称临床感染,是指病原体侵人人体后,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,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,而导致组织损伤,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。6.病原携带状态: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、带菌者与带虫者等。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范者5慢性携带者。所有病原控带者都有仁个共同的特点,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,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;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,如伤寒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,成为重要的传染源。7.潜伏性感染: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,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,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,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夹,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,则可引起显性感染。特点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,但在体内不繁殖且一般不排出体外(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)。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、带状疱疹、疟原虫、结核杆菌等感染。8,侵袭力: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、繁殖的能力。9.流行: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、发展和转归的过程10.传染源: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、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。包括:患者、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、受感染动物。11.传播途径: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。包括:呼吸道传播、消化道传播、接触传播、虫媒传播、血液、体液传播12.易感者: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.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其有易感性,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,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,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。13。潜伏期: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,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。14.前驱期: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。临床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。15.症状明显期: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通常获得体现,如具有特征性的皮疹、脑膜刺激征、黄痘、肝、脾大等。16.恢复期: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,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17.再燃: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,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,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,使体温再次升高,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。18.复发:是指当患者进人恢复期后,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,白于体内潜伏于组织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,而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,称为复发。19.后遗症:是指有些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,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。-1
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